2025年7月,欧盟药品管理局(EMA)与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同步发布全新GMP附录22《人工智能》(Annex 22),成为全球首个针对制药行业AI应用的专项法规。该法规与修订后的”附录11《计算机化系统》”形成双轨监管框架,标志着AI从“技术工具”正式升级为“GMP受控对象”。
一、适用范围
可概括为 “三适三禁”:
1.仅限静态模型
原因:动态模型的持续学习特性无法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风险场景:若AI模型在生产中持续学习新数据(如自动调整灭菌温度阈值),可能因异常数据污染导致参数漂移。
监管逻辑:药品生产必须确保每一步骤的可重复性,静态模型才能满足GMP对工艺稳定性的要求。
2.必须具备确定性输出
原因:制药决策容不得“大概合格”。
监管底线:药品质量必须绝对确定性,任何模糊表述都可能成为法律纠纷的导火索(如患者诉讼中的举证难题)。
3.生成式AI和LLM的特殊规定
关键GMP应用:完全禁用。
非关键应用:可以使用,但必须有人工监督,且需要合格人员确保输出适合预期用途。
二、核心监管逻辑
《EU GMP附录22:人工智能》的关键条件设定,源于对制药行业特殊属性与AI技术风险的深度权衡。在GMP关键流程中,必须使用可控制、可测试、可验证的AI:
适用于对患者安全、产品质量或数据完整性有直接影响的关键应用。
适用于静态模型
适用于确定性输出模型
禁用动态模型
禁用生成式AI/LLM
禁用概率性输出模型
三、核心监管要求
法规为AI系统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制定了全生命周期的合规框架。
1.开发阶段:三重锁定
01.数据锁
训练数据需满足:
数据来源合法
数据偏见控制
02.算法锁
算法需能明确定义模型预期用途(如 “该模型需识别胶囊填充不足缺陷”)
需确保算法模型的科学性(如避免训练数据偏见)
03.供应商锁
使用供应商提供的AI模型(如采购的AI视觉检测系统),需额外索取供应商的模型开发文档(如训练数据合规性声明、验证报告),并纳入企业自身文件管理体系。
2.测试阶段:三重验证
01.测试计划
工艺主题专家(SME)应参与制定该计划。
02.测试数据特征描述
所有测试文档都应与预期用途描述、测试数据特征、实际测试数据以及(如果相关)物理测试对象一并保留。
预期用途摘要、预定义的指标和验收标准、测试数据引用、包含执行测试所需所有步骤描述的测试脚本,以及如何计算测试指标的描述。
03.偏差报告
任何偏离测试计划、未能达到验收标准或未能使用所有测试数据的情况,都应被记录、调查并充分证明其合理性。
3.运行阶段:实时监控铁三角
1.性能监控记录
定期监测模型性能,评估环境变化(如光照)是否影响输出。
定期分析输入数据是否出现“漂移”,超出模型样本空间要报警。
2.变更控制申请
模型及其系统在部署前必须纳入变更控制、配置管理。模型参数调整视为重大变更,需等同于工艺变更申报。
3.人工审核记录
人工审查机制适用人机协同流程,必要时逐条复核模型输出。
4.退役阶段:知识传承
AI停用时需确保历史数据可解读(如保存特征工程代码)至相关产品批次档案失效为止。
四、核心原则
法规明确要求所有AI应用需遵循三大原则,这是后续所有操作的前提。
为了充分理解AI模型在GMP环境中应用的预期用途和相关风险,在算法选择、模型训练、验证、测试和操作过程中,所有相关方都应紧密合作。这包括但不限于工艺主题专家(SME)、质量保证(QA)、数据科学家、IT人员和顾问。所有人员都应具备足够的资质、明确的职责和适当的访问权限。
1.人员要求
工艺主题专家:负责定义模型预期用途(如 “该模型需识别胶囊填充不足缺陷”);定期监测模型性能,评估环境变化(如光照)是否影响输出。
数据科学家:确保模型算法科学性(如避免训练数据偏见);
QA:监督全流程合规性(如测试数据独立性);
IT:保障系统稳定性(如访问控制、审计追踪)。
2.文档要求
本节所述活动的所有文档都应可查阅,并由受监管的用户进行审查,无论模型是内部训练、验证和测试,还是由供应商或服务提供商提供。
01.文件范围(全生命周期覆盖)
开发阶段:算法选择依据、训练数据来源及清洗记录、模型参数设置说明;
测试阶段:测试计划、测试数据特征描述、偏差报告;
运行阶段:性能监控记录、变更控制申请、人工审核记录。
02.第三方模型特别要求
若使用供应商提供的AI模型(如采购的AI视觉检测系统),需额外索取供应商的模型开发文档(如训练数据合规性声明、验证报告),并纳入企业自身文件管理体系。
03.质量风险管理
所有活动需评估其对患者安全、产品质量和数据完整性的影响,决定验证深度。
1.风险评估矩阵按 “影响程度”(高/中/低)和 “发生概率”(高/中/低)划分风险等级,例如:
☑ 高风险场景(如AI模型用于无菌产品密封性检测):需严格执行全流程测试,测试数据量增加 50%;
☑ 低风险场景(如AI模型用于原辅料标签识别):可简化部分测试步骤(如减少子组测试数量)。
2.风险回顾频率
若发生模型性能漂移(如准确率下降),需立即启动风险再评估。
在多方的合力下,“AI+制药”的监管体系日趋成熟,必将引领全球药品生产与监管进入一个全面智能化、高度协同的新时代。
后续,我们将针对AI实施的关键要求,与大家进一步探讨。
关于森松生命科技
森松生命科技是森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森松国际,股票代码:2155.HK)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主要由上海森松制药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森松(苏州)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森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森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森纮科技有限公司、瑞士比欧生物工程公司、瑞典森松法玛度等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组成。
我们专注于提供制药、生物制药、医美、快速消费品(含化妆品、食品、保健品等)、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核心设备、工艺系统和数智化整体工厂解决方案及相应服务。 公司拥有一支由工艺研发、工程设计、高端制造、验证咨询、生产执行、数智运维等多领域资深专家的精英团队。团队成员在制药、生物制药、医美、快消、数据中心等行业和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熟悉不同产品的特性及工艺流程,能够针对客户的需求,从概念设计阶段起提供定制化的工艺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森松生命科技已构建起全球战略布局,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先进研发、设计中心和制造基地的同时,形成了覆盖欧美、亚太及新兴市场的完善服务网络。公司国际化专业团队已成功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在全球项目执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掌握核心工艺技术、模块化建造及数智化工厂技术的跨国企业,森松生命科技致力于满足全球制药、生物制药、医美、快消、数据中心等行业和领域对生产装备的需求。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助力国内企业加速实现核心和高端装备的国产替代战略布局,推动行业发展。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深化“全球化”业务开拓战略,为全球生命科学及相关行业贡献森松力量。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所发布的信息中可能会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这些表述本质上具有相当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使用“预期”、“相信”、“预测”、“期望”、“打算”及其他类似词语进行表述时,凡与本公司有关的,目的均是要指明其属前瞻性表述。本公司并无义务不断地更新这些预测性陈述。
这些前瞻性表述乃基于本公司管理层在做出表述时对未来事务的现有看法、假设、期望、估计、预测和理解。这些表述并非对未来发展的保证,会受到风险、不确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乃超出本公司的控制范围,难以预计。因此,受我们的业务、竞争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情况的未来变化及发展的影响,实际结果可能会与前瞻性表述所含资料有较大差别。